top of page

大嶼山常見淡水生物

Rhinogobius duospilus2.jpg
淡水魚類
Megophrys_bachykolos.jpg
兩棲類
Nanhaipotamon_hongkongense1.jpg
無脊椎動物
淡水魚類
Rhinogobius_duospilus.jpg
溪吻鰕虎 (Rhinogobius duospilus)

分類: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鰕虎目 > 鰕虎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24)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數據不足 (DD)

溪吻鰕虎是小型底棲淡水魚,最大約長6.2厘米。身體大多呈灰褐色,有微細的黑點廣泛散佈在身上。雄性個體的外表與雌性不同,具有獨特的斑紋,其鰓蓋膜上有幾條橙紅色條紋,基部有一對深褐色斑點。另外,臉頰上深色的斜向條紋也是成年雄性的顯著特徵。

這個物種棲息在淡水溪流中,主要捕食底棲的無脊椎動物。與河海洄游的魚類不同,它們生產的卵較大,其幼體能跳過浮游期,並在溪流中完成整個生命週期。

溪吻鰕虎主要分布於珠江流域,包括廣東、廣西和香港,並延伸至越南北部的珠江流域。這是香港的常見物種,可以在東涌河、大埔滘自然保護區和城門水塘等淡水溪流中輕易發現。

受到水壩建設和水污染的影響,溪吻鰕虎的族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加上,其引人注目的外觀也吸引了水族愛好者的興趣,並在國際間引起活躍的貿易。

Pterocryptis_anomala.png
糙隱鰭鯰 (Pterocryptis anomala)

分類: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鯰形目 > 鯰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24)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無危 (LC)

糙隱鰭鯰一種中等大小的本地淡水魚,最長可達25厘米。身體細長,淡褐色,呈側扁狀,背部和頭部側面呈褐色,全身散佈不規則的深褐色斑塊。嘴巴偏大,有三對肉質觸鬚。褐色的上頜觸鬚延伸至臀鰭的前三分之一。臀鰭極長,幾乎達至尾鰭處。

它們通常棲息在滿佈石塊和水流湍急的淡水溪流中。作為夜行性動物,白天的時候大多躲藏在岩石或水生植物之間,也有可能在被光線擋住的水池中或在多雲的日子出現。小魚、甲殼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屍體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這個物種分佈在中國東南部,從閩江和珠江向南延伸至香港的溪流。在香港,它們可以在新界和大嶼山上找到,但在香港島上則較為少見。

糙隱鰭鯰是水污染的指標物種,農業和家庭廢水都可能對它們的族群造成負面影響。

Parazacco_spilurus.jpg
異鱲 (Parazacco spilurus)

分類: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鯉形目 > 鯉科

IUCN 狀態: 數據不足 (DD) (2012)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無危 (LC)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 (VU)

異鱲是一種中小型淡水魚,最長可達40厘米,但常見長度約為10厘米。身體細長且側扁,呈淡粉紅色至淡褐色。身體中側位置有一條明顯的黑色條紋,尾鰭基部有一塊黑斑。隨著身體成熟,其條紋和黑斑會變得較不顯眼。口部寬大,沒有觸鬚。背鰭小而短,臀鰭健全。

這個物種通常生活在沒有污染且水流湍急的小溪中。作為日行性物種,它們會在白天覓食,主要獵食昆蟲,如蜉蝣和蚊的幼蟲,以及浮游動物、小型甲殼動物和魚類。

異鱲在中國東南部、海南島和越南都有記錄。在香港,它們廣泛分布在未受污染的溪流中,如雙龍石澗和大埔滘溪流。

它們的覓食習慣在蚊蟲控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這種魚類對水質的敏感性較高,破壞性的捕魚行為和水壩建設都可能導致其族群數量下降。

Psedogastromyzon_myersi.jpg
麥氏擬腹吸鰍 (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分類: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鯉形目 > 爬鰍科

IUCN 狀態: 無危 (LC) (2011)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數據不足 (DD)

麥氏擬腹吸鰍是一種小型爬鰍,棲息在水池中,最長約6厘米。身體扁平,呈褐黃色,背部和側面散佈著黑褐色橫帶和不規則的斑塊。頭部扁平,口位於腹部。胸鰭和腹鰭水平擴展,在腹部形成吸盤狀的黏附器,有助它們在湍急的溪流中附著不同的表面。

它們通常棲息在未受污染、水流湍急及滿佈岩石的溪流中,主要以附著在岩石表面上的單細胞藻類、硅藻和纖維狀藍藻為食。由於它們的生長速度迅速,壽命短暫,平均壽命約為25個月,因此,其族群週轉率較其他同類型物種高。

這個物種分佈於中國南部,包括廣東省和香港。在香港,麥氏擬腹吸鰍的數量豐富且分佈廣泛,常見於大嶼山、新界和九龍的溪流中,尤其是在水庫集水區和高地溪流。

由於麥氏擬腹吸鰍在本港的數量眾多且固定性強,它們在控制溪流的藻類數目和群聚組成擔當著重要的⻆色。

Schistura_fasiolata.jpg
橫紋南鰍 (Schistura fasciolata)

分類: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鯉形目 > 條鰍科

IUCN 狀態: 數據不足 (DD) (2012)

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數據不足 (DD)

橫紋南鰍是一種小型底棲條鰍,全長可達12厘米,常見長度約為6厘米。細長的身體呈灰黃色,身體上有8至19條垂直的黑色條紋。頭部扁平,略寬於高。嘴巴朝向腹面,帶有三對觸鬚。腹鰭位於背鰭起點的正下方。相較於爬鰍科魚類,這個物種的體型和鰭的結構較為普通,較少特化特徵。

它們通常棲息在水流湍急的淡水溪流中,但對鹹淡水也有一定的耐受性。它們對水污染的適應性較高,能夠在受水壩建設和水污染影響的溪流中生存。

橫紋南鰍分佈於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在香港,它們經常出現在高地溪流和水庫集水區,例如大潭上水塘、薄扶林水塘和城門水塘。

兩棲類
Megophrys_bachykolos.jpg
短腳角蟾 (Megophrys brachykolos)

分類: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角蟾科

IUCN 狀態:瀕危 (EN) (2020)

短腿角蟾是一種小型蟾蜍,體長可達 5 厘米。其結實的身體呈灰褐色,兩眼之間有一個中空的黑色三角形斑紋。背部平滑,只有零散的疣粒。大部份個體的背部都有一個黑色的Y形斑紋。上眼瞼中部有一個小型角狀瘤。後肢短小,具有多條褐色橫帶。在蝌蚪階段,漏斗狀的口器為主要的辨別特徵,展開時與身體同寬。而身體多呈褐色至深褐色,頭部和身體較為扁平。

短腿角蟾是夜行性物種,通常棲息在森林溪流的上游。成體大多藏身於岩石底、裂縫間或落葉堆下,主要捕食蚯蚓、螞蟻和其他昆蟲。在蝌蚪階段的個體則棲息在水中,濾食表面的微粒。

短腿角蟾分佈於中國南部。在香港,它們廣泛分佈於大嶼山和香港島,在多個地區都有它們的出現記錄,如大蠔河、白芒、大潭水塘和薄扶林水塘。

儘管短腿角蟾在香港很常見,其族群也面臨著各種威脅。例如城市發展和蚊蟲控制計劃有機會令它們的棲息地範圍減少和質量下降,對族群構成潛在風險。

Quasipaa_exilispinosa.jpg
小棘蛙 (Quasipaa exilispinosa)

分類: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叉舌蛙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19)

小棘蛙是一種中型蛙類,最大體長約為 10 厘米。身體呈灰褐色至紅褐色,背部散佈著黃色斑點。身體結實,皮膚佈滿許多小疣和痣粒。眼睛上有一個黑色的十字型斑紋,中間為黑色的瞳孔。前肢和後肢上有黑色橫帶。在繁殖季節,雄蛙胸部和手指上會長出短棘刺,有助它們交配時捉緊雌蛙的身體。在蝌蚪階段,其身體呈褐黃色,尾基有三至五條黑色橫帶和黑色斑點。

這個物種棲息在森林或灌木叢中的溪流。作為夜行性物種,它們白天會躲藏在岩石或落葉下,夜間才出來覓食。小型昆蟲、甲殼類和青蛙是它們的主要獵食對象。它們大多在雨季繁殖,並在冬季進入冬眠。

小棘蛙是中國南部的特有物種,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和香港。在香港,它是常見的兩棲類動物,容易在山間溪流中發現其的身影,如雙潭石澗和大城石澗。

無脊椎動物
Caridina_cantonensis.jpg
廣東米蝦 (Caridina cantonensis)

分類:節肢動物門 > 軟甲綱 > 十足目 > 匙指蝦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13)

廣東米蝦是典型的內陸淡水物種,完全成熟時全長可達 26 毫米。身體小巧,呈黃色,頭胸甲和腹節的外側散佈著少量黑色斑點。額角延伸至第二節觸角柄之外。第一對步足短而粗壯,與第二對步足相比,後者長而細。這兩對步足都長有密集的剛毛,幫助它們有效地刮取基質中的藻類和微粒。

這個物種棲息在山間溪流和小河,主要以藻類、有機微粒和葉屑為食。作為全水生物種,其整個生命週期都在淡水環境中度過。它們的幼生發育過程簡化,能跳過浮游階段,直接孵化為幼體。

廣東米蝦在中國南部和越南都有記錄。在香港,它們在各個溪流中廣泛分佈,如白牛石、夾萬坑和北潭涌。

雖然廣東米蝦在香港十分普遍,但人類活動也對其族群構成潛在威脅。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們的遺傳結構在各溪流間具有高度差異。由於它們跨越水體的能力有限,大壩的建設和污染可能嚴重損害它們族群的遺傳多樣性。

Macrobrachium_formosense.jpg
臺灣沼蝦 (Macrobrachium formosense)

分類:節肢動物門 > 軟甲綱 > 十足目 > 長臂蝦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13)

臺灣沼蝦是一種中型淡水蝦,全長可達 12 厘米。個體體色具差異,從藍褐色到紅褐色和深藍色不等。頭胸甲粗糙,長度約為總長的三分之一。額角延伸至觸角柄的末端之外。第二對步足長且結實,可達總長的一半,並具有兩個顆牙齒在其切割邊緣上。頭胸甲、腹部和尾節密布著微小的刺狀物。

這個物種主要棲息於鹹淡水域,從河口到連接海洋的山間溪流。它們是機會性掠食者,不僅捕食小魚,也會進食環境中的藻類和屍體。作為河海洄游的物種,其幼生需要在鹹水中發育,並在鹹淡水域經歷一段漫長的浮游幼生期,再向上游遷徙,成為幼體。

它們分佈在中國東南部、日本和印尼。在香港,它們的分佈廣泛,可以在新界、香港島和大嶼山的溪流中輕易找到。

臺灣沼蝦具有強大的攀爬能力,可以越過瀑布和障礙物。人造障礙物,如水壩和渠道,對它們的遷徙模式影響似乎較小。

Sinolapotamon_anacoluthon.png
鰓刺溪蟹 (Sinolapotamon anacoluthon)

分類:節肢動物門 > 軟甲綱 > 十足目 > 溪蟹科

IUCN 狀態:易危 (VU) (2008)

鰓刺溪蟹是一種中型淡水螃蟹,雌雄間有體色差異。雌蟹體呈暗淡的橄欖褐色,而雄蟹則呈藍灰色。頭胸甲輕微凸起,具有尖銳的上鰓齒和明顯的H形溝槽。鉗螯不對稱,一側較大且結實。鉗子修長,外表面有許多小孔。

它們棲息在快速流動的溪流,有岩石基質的陰暗淺水區域。對水質要求較高,主要在較清潔或沒有污染的環境中生活。掉進溪流的陸生樹葉是其主要的食物來源。它們具有特殊的繁殖策略,雌性會在腹部孵化卵並釋放幼蟹。在育雛期間,雌性通常會躲在洞穴或石塊下的空隙尋求庇護。

鰓刺溪蟹僅在香港和深圳有記錄,並列為全球性潛在保育關注物種。在香港,它在清澈的溪流中很常見,如觀音山、烏溪沙和大埔滘郊野公園等地。

這個物種特別容易受到水質惡化的影響。儘管有部份族群位於郊野公園或受保護區域內,但有一大部份族群生活在未受保護且面臨發展壓力的溪流中,它們的棲息地需要大眾的關注及保護。

Nanhaipotamon_hongkongense2.jpg
香港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分類:節肢動物門 > 軟甲綱 > 十足目 > 溪蟹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08)

香港南海溪蟹是一種中型半陸棲物種,頭胸甲寬度可達 4 厘米。它橙紅色的身體使其在淡水環境中十分顯眼。頭胸甲前後均呈凸狀,表面光滑,具有角狀上鰓齒。鉗螯不對稱,較大的螯部略長於可移動的指部。指部的內邊緣有鈍齒,閉合時可以貼合在一起。

這個物種通常棲息在靠近溪流的林地,但有時也會出現在遠離溪流的陸地。它們是夜行性動物,白天待在洞穴或岩石下。其幼體的發育過程與另一種常見於香港的淡水螃蟹 – 鰓刺溪蟹相似,也是跳過了浮游幼生階段,直接孵化為幼蟹。這個生存策略大大提高了它們在早期階段的存活率。

香港南海溪蟹是香港和深圳特有種,對全球性保育構成潛在關注。它們在香港較為常見,並且可以在新界、南丫島、大嶼山和香港島的溪流中輕易發現,但這些地區許多都未被列為保育區。

Ptilomera_tigrina.png
虎紋毛足澗黽蝽 (Ptilomera tigrina)

分類: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半翅目 > 黽蝽科

IUCN 狀態:未評估 (NE)

虎紋毛足澗黽蝽是一種大型亞熱帶水黽,可長至 17.5 毫米。身體呈深褐色,前胸、中胸和後胸有褐黃色斑紋。身體相對較大,腹部細長,在後腿脛節的後外側有一根棘刺。中腿具有特殊的毛刷,有助於在水面上移動。

這個物種棲息在各種淡水區域,包括急流和靜水的生態系統。它們通常停留在水面上,尋找潛在的獵物。主要以被困在水面的陸生昆蟲為食,但也觀察到它們捕食活著或瀕死的水生昆蟲,吸食它們的體液。

虎紋毛足澗黽蝽廣泛分布於亞熱帶至熱帶地區,如印度、中國、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越南。在香港非常普遍,在溪流中經常可以見到。

這個物種似乎高度適應受污染的環境,能生活在受塑料廢棄物或農業廢水污染的溪流中。

Enithares_sinica.png
華粗仰蝽 (Enithares sinica)

分類: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半翅目 > 仰蝽科

IUCN 狀態:未評估 (NE)

華粗仰蝽是一種小型水生昆蟲,最大可長至9.5毫米。身體黃褐色,呈舟狀。翅部透明,使前背板的後半部呈黑色。頭部圓形,眼部較大,呈腎形,佔頭部三分之二。眼睛的顏色從灰色到紅褐色不等。在雄性個體中,後大腿位置具有一隻大而銳利的牙齒,而中腿的外爪較為厚重。

它們通常生活在緩慢的溪流中,停留在水面以下10至20厘米的中水層,或將自己固定在水中的物體上。這種掠食性昆蟲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它們的卵通常會黏附在水生植物上。

這個物種廣泛分佈在亞熱帶地區,包括日本、中國、台灣、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在香港境內,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物種,經常可以在溪流中看到。

Enithares_biimpressa_edited_edited.jpg
雙凹粗仰蝽 (Enithares biimpressa)

分類: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半翅目 > 仰蝽科

IUCN 狀態:未評估 (NE)

雙凹粗仰蝽是一種體型較小的水生昆蟲,最長可達10.5毫米。身體上方輕微凸起,黃褐色、透明且有光澤。頭部圓形,長有大型紅褐色眼睛,佔頭部三分之二。胸板前部呈灰色,邊緣有黃褐色彎曲斑紋,而後部則呈黑色。與華粗仰蝽不同,其雄性個體的後腿大腿平滑,沒有銳利的牙齒。

雙凹粗仰蝽是一種掠食性昆蟲,利用前腿和中腿進行捕獵,小型魚類和蚊子幼蟲是它們的主要獵食對象。後腿則用於游泳及幫助它們在水中保持靜止。它們通常會在水生植物上產卵,以保護幼蟲。

它們的分佈情況尚未深入研究,目前僅在香港和深圳有記錄。這個物種在香港很常見,可以在新界、大嶼山和香港島上找到。

Afronurus_rubromaculata.jpg
紅斑扁蜉蝣 (Afronurus rubromaculata)

分類: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蜉蝣目 > 扁蜉蝣科

IUCN 狀態:未評估 (NE)

紅斑扁蜉蝣是一種水生昆蟲,可以長至 12 毫米,較其他同類物種大。身體通常呈黃褐色,有多個淺色和深色的斑紋。扁平的頭部有 4 個淺黃色斑點,前緣附近還有4 至 5 個較小的斑點排成一列。股節的表面密佈著堅韌的刺毛。腹部上有獨特顏色的圖案,中央是淺黃色,側面呈紅色。

這個物種通常生活在靠近河岸區域的清澈流水中,主要以藻類、有機碎片和藍綠藻為食。

紅斑扁蜉蝣在中國、泰國、越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記錄。在香港,可以在新界和大嶼山上找到,例如林村河、橫山腳和貝澳。

Euphaea_decorata2_edited.jpg
方帶溪蟌 (Euphaea decorata)

分類: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蜻蜓目 > 溪蟌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11)

方帶溪蟌是香港首次記錄的蜻蜓物種。成蟲體長可達 42 毫米。其身上的顏色在雌雄間存在差異。成年雄性的翅膀上有一條寬黑色橫帶,身體呈黑色,而幼年雄性身上則有淡黃色條紋。另一方面,成年雌性的翅膀帶有淡淡的琥珀色,沒有明顯斑紋,身體則有鮮明的黃色條紋。變態前的幼蟲具有扁平的身體,頭部較大,呈五角形。在幼蟲階段的後期,三個囊狀尾鰓及其鞭狀的尾部較為顯眼。

這個物種棲息在低地或山區內,清澈及快速流動的溪流之中。它是一種肉食動物,以掠食昆蟲為主,而其掠食偏好會在成長過程中有所變化。幼蟲初期主要以搖蚊幼蟲為食,隨著體型上的增長,它們會逐漸擴大飲食範圍,掠食較大的水生昆蟲如搖蚊和蜉蝣。成蟲階段則會以空中昆蟲為食,如蚊子、蝴蝶和蜜蜂。此外,它們有特別的產卵方式來保護卵子。雌性通常會潛入水中,將卵埋藏在水生植物的組織中。雄性則會鉗著雌蟲的前胸或在附近盤旋,以防止其他生物的干擾。

方帶溪蟌廣泛分佈在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在香港,它們廣泛分佈於山區溪流,如橫涌石澗、大埔滘溪流和香港仔溪谷。

Sulcospira_hainanensis.jpg
海南溝蜷 (Sulcospira hainanensis)

分類:軟體動物門 > 腹足綱 > 吸螺目 > 厚唇螺科

IUCN 狀態:無危 (LC) (2012)

海南溝蜷是一種大型蝸牛,其殼高可長達 35 毫米。殼厚,呈錐形,殼面光滑。隨著年齡增長,殼面的顏色會發生變化,幼年個體呈淡黃色,帶有棕色條紋,而成年個體則呈深灰色至黑色,帶有淺色斑塊。另外,成年個體的殼部頂端大多都不完整,只剩下三至五個螺層。螺厴呈橢圓形,約有六個螺旋紋和一個中央核。

這種大型溪流蝸牛通常分佈在溪流上游,棲息在石塊之間。它是草食動物及兼性碎屑攝食者,主要以環境中的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作為卵胎生動物,其幼體會在育囊內發育,並直接孵化為亞成體。

海南溝蜷見於中國南部和海南島,而越南北部的出現記錄需要進一步確認。在香港,它是常見的淡水蝸牛,在多條溪流中也發現其身影,如城門溪澗、白牛石溪澗和大曹石澗。

海南溝蜷對水污染十分敏感。儘管它的數量豐富且分布廣泛,工業和農業發展造成的廢水也可能對其族群產生深遠的影響。

Simon F.S. Li Marine Science Laborator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SAR. China

Copyright © 2024 - 2025MMEE Lab@CUHK​.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